1 范圍
本文件規(guī)定了泰寧巖茶加工條件、原料要求、加工工藝、質量管理、產(chǎn)品的標志、標簽、包裝、運輸和貯存。
本文件適用于泰寧巖茶的初制和精制。
2 規(guī)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(guī)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。其中,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;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單)適用于本文件。
GB/T 191 包裝儲運圖示標志
GB 77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
GB 1488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生產(chǎn)通用衛(wèi)生規(guī)范
GB/T 30357.1 烏龍茶第1 部分:基本要求
GB/T 30375 茶葉貯存
GH/T 1070 茶葉包裝通則
GH/T 1124 茶葉加工術語
3 術語和定義
GB/T 30357.1、GH/T 1124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。
3.1 泰寧巖茶 Taining rock-essence tea
在福建省泰寧縣行政轄區(qū)內丹霞地貌等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條件下,選用肉桂、福建水仙、金牡丹、瑞香等適宜的烏龍茶品種的鮮葉為原料,依次經(jīng)萎凋、做青、殺青、揉捻、烘干等加工工藝制作而成,具有特定品質特征的條形烏龍茶。
3.2 輕火 light fired aroma
茶葉干燥過程中溫度和時間掌握適當,焙火程度較輕,具有該茶類香氣較清純的特征。
3.3 中火 semi-fired aroma
茶葉干燥過程中溫度較高或時間長而產(chǎn)生,焙火程度較重,產(chǎn)品帶烤黃的鍋巴香。
3.4 火功 fired-flavor
指泰寧巖茶獨特的“焙火工藝”所形成的風格特征。因焙火的時間、溫度和次數(shù)不同,產(chǎn)品表現(xiàn)的焙火程度分為輕火、中火和足火等。
4 加工條件
4.1 加工場所和人員
加工過程中的場所、人員應符合GB 148881 的規(guī)定。
4.2 加工設備與機具潔。
萎凋、做青、殺青、揉捻和烘干等機具設備、精制設備等應由可直接接觸食品的材料制成并保持清
5 初制加工
5.1 初制加工工藝
鮮葉→萎凋→做青→殺青→揉捻→烘干→毛茶。
5.2 初制技術要求
5.2.1 鮮葉
采摘小到大開面,茶青應無葉面水、無破損、新鮮、均勻一致,夏暑茶可適當嫩采。
5.2.2 萎凋
5.2.2.1 適度指標
新梢頂端彎曲,葉面失去光澤,葉色轉暗綠,梗彎而不斷,手捏有彈性感,散發(fā)出微清香,鮮葉減重率控制在10%~15%。
5.2.2.2 萎凋方式
5.2.2.2.1 自然萎凋
將鮮葉薄攤于竹水篩、曬青布及其它器具上,靜置于室內,酌情翻動2~3次,使萎凋均勻一致,萎凋時間3h~6h。
5.2.2.2.2 日光萎凋
將鮮葉置于谷席、曬青布或水篩等萎凋器具上進行,攤葉量為1~2kg/㎡,萎凋全過程翻拌2~3次,使鮮葉失水均勻一致。
5.2.2.2.3 加溫萎凋
綜合做青機萎凋熱風溫度控制在30℃~32℃為宜,手感為手觸機心熱而不燙。每隔10min~15min翻動2-3轉,總歷時1.5h~2.5h,雨水青為3h~4h。萎凋槽熱風溫度為28℃~30℃,每隔30min左右翻動一次,攤葉厚度10cm~15cm。
5.2.3 做青
5.2.3.1 適度指標
做青葉色轉為黃綠色,青葉呈湯匙狀綠葉紅鑲邊;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,稍有彈性;青氣消失,散發(fā)清香或花果香。
5.2.3.2 手工做青
將萎凋葉薄攤于90cm篩上,每篩首次青葉重約0.5kg,操作程序為搖青→靜置重復5~7次;搖青轉數(shù)從少到多,逐次增加,以搖出青臭味為宜;靜置時間每次逐漸加長,攤葉厚度逐次加厚,直至做青適度。
5.2.3.3 綜合做青機做青
綜合做青機投葉量為萎凋葉達桶徑高度的2/3左右,按搖青→靜置的程序重復進行4~5次,搖前吹風2 min~3 min,散發(fā)熱氣,搖后吹風2 min~3 min,散發(fā)青氣及雜味,搖青和靜置時間每次逐次增長,靜置慢轉吹風時間每次逐漸縮短,直至做青適度。春茶歷時10h~12h,其它季節(jié)可適當縮短時間。主栽品種做青參數(shù)見附錄1。
5.2.4 殺青
5.2.4.1 適度指標
殺青至葉態(tài)干軟,手揉緊后無水溢出且呈粘手感,青氣去盡呈清香。
5.2.4.2 殺青方式
采用110型滾筒殺青機,筒溫250℃~300℃度,投葉量40kg~50kg,時間8min~10min。出殺青葉時應盡快出盡,避免出鍋的尾量過火變焦。
5.2.5 揉捻
殺青葉乘熱揉捻,揉捻過程先輕壓后逐漸加重壓,中途減壓1~2次,即采用“輕一重一輕”揉捻。成熟度大的青葉需加重壓,防止出現(xiàn)條索過松,茶片偏多。
5.2.6 烘干
揉捻葉應及時烘干,采用二次烘干法,第一道烘干至手觸茶葉帶刺手感;初烘葉靜置2h~4h后復烘至足干。采用一次烘干法,即毛、足火連用,先穩(wěn)定質量,高峰期過后再付揀、足火。
6 精制加工
6.1 精制加工工藝
毛茶→揀剔→篩分→風選→勻堆→烘焙→(拼配)→包裝。
6.2 精制技術要求
6.2.1 毛茶歸堆
按地域、大類、等級、季節(jié)等要求進行歸堆。
6.2.2 揀剔
6.2.2.1 人工揀剔
采用手工揀剔,揀去粗片、梗和雜物,揀茶時不得壓碎茶葉,不捏茶取梗。
6.2.2.2 機械揀剔
采用揀梗機和色選機進行揀剔,揀凈率如不能達到產(chǎn)品質量要求,應結合人工揀剔。
6.2.3 篩分
6.2.3.1 手工篩分
采用竹篩或不銹鋼篩等進行篩分,條型烏龍茶的篩網(wǎng)孔徑為6mm~7mm。
6.2.3.2 機械篩分
采用滾筒式、平面回轉式或跳躍式等圓篩機等進行篩分,篩網(wǎng)孔徑為6mm~7mm。
6.2.4 分選
利用風選機選別出茶葉的輕重和非茶類夾雜物。
6.2.5 勻堆
揀剔后的茶葉,按原級別投料將各篩號茶按一定的比例打堆拼和。可采用人工勻堆和機械勻堆。
6.2.6 烘焙
可采用電熱控溫烘干箱、鏈板式烘干機,烘焙的溫度和時間視產(chǎn)品的等級、風格或市場要求而定,不同火功茶葉的烘焙溫度、時間見附錄1。
6.2.6.1 提香烘焙
中低火功烏龍茶可采用薄攤、短時烘焙,純化、提高茶葉香氣,保持茶葉滋味鮮爽度。
6.2.6.2 重味烘焙
中低火功烏龍茶可采用厚攤、長時烘焙,提高茶葉滋味醇厚度。
6.2.6.3 變溫烘焙
中低火功烏龍茶采用變溫烘焙,降低成品茶含水量,有利于茶葉貯存。
6.2.7 拼配
根據(jù)品質特點,取長補短,科學拼配。
7 質量管理
7.1 加工企業(yè)應制定質量管理手冊并實施質量控制措施,關鍵工藝應有作業(yè)指導書,并記錄執(zhí)行情況。
7.2 毛茶采(收)購、加工、儲存、運輸、出入庫和銷售的記錄應完整。
7.3 每批加工的產(chǎn)品應編制加工批號或系列號,并一直延用到產(chǎn)品終端銷售。
7.4 出廠檢驗應實施逐步檢驗制度,應有相應的檢驗原始記錄。
7.5 出廠檢驗應實施逐步檢驗制度,應有相應的檢驗原始記錄。
8 產(chǎn)品的標志、標簽、包裝、運輸和貯存
8.1 標志、標簽
毛茶應有標簽,標簽應包含產(chǎn)地、加工日期、等級、數(shù)量等內容。
8.2 包裝
包裝材料應符合GH/T 1070的規(guī)定。
8.3 運輸
運輸工具應清潔、干凈、無異昧、無污染。運輸時應防雨、防曝曬。不得與其他物品混裝、混運。
8.4 貯存
貯存應符合GB/T 30375 的規(guī)定。
以上為標準部分內容,如需看標準全文,請到相關授權網(wǎng)站購買標準正版。